权威媒体 西安门户
心有灵犀 | 心理学在中医上是如何表达的,又是怎样影响身体健康的?
来源:西安网 时间:2025/03/04 14:21 阅读量:

  左起:刘金田、晗冰

  谈到心理学

  你会想到荣格

  想到弗洛伊德

  但是你知道心理学和中医学有何关系

  对身体健康又有什么影响

  《1061运动新视野·心有灵犀》

  主持人晗冰

  邀请了

  陕西省心理咨询师协会

  中医心理专业委员会

  专家刘金田

  一起为我们展开讲述

  嘉宾刘金田

  说到心理学,鲜少有人知道和中医学有何种关系,那么,中医对于心理学内容是如何描述的?

  今医典籍里那些关于情绪的智慧,浓缩成为了情志学说。

  什么是情志学说?

  简单说,情志就是“七情五志”——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对应心、肝、脾、肺、肾五脏系统。中医认为,情绪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像气血一样在体内流动的能量,过度或不足都会引发疾病。

  《黄帝内经》记载“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比如长期焦虑的人容易胃痛,中医解释为“肝气犯胃”,西医发现焦虑会改变肠道菌群——两种医学体系在现象层面高度契合。

  心理状态对于身体健康的影响在中医里是如何诠释的?

  比如年轻人说的“气到乳腺增生”“焦虑到脱发”,这正是情志致病的典型案例。比如“怒伤肝”——生气时肝气郁结,现代医学发现愤怒会升高肝酶指标;“思伤脾”——过度思虑影响消化功能,对应现代医学的“肠脑互动”机制。例如小王,长期熬夜加班焦虑,结果反复口腔溃疡、便秘,西医检查无异常,中医辨证属于“心火亢盛,肝郁脾虚”,用黄连清心、柴胡疏肝,配合情志疏导,两周就缓解了。

  可否用情志学说解释一下现代心理危机?

  现在常说的“精神内耗”“emo”等,这些新型心理状态,这其实是“志欲”“心神”的失衡。古代讲究“恬淡虚无”,而今信息爆炸让人“心神外驰”。比如“手机焦虑症”——总担心错过消息,中医看作“肾精亏虚,心肾不交”;“选择困难症”属于“胆气虚,决断无力”。

  心情不好的话有没有一些中医学方面的调整、解决办法?

  中医调情志讲究“扶正祛邪”,如通过八段锦增强正气,用甘麦大枣汤滋养“心神”,就像给心理免疫力打疫苗。有科研团队正在研究“情志预警模型”,通过舌象、脉象变化预测焦虑症风险,比量表评估提前3-6个月。

  人工智能可以被运用到中医上吗?

  有人开发了“情绪体质辨识”APP,用户上传面色、舌苔照片,AI分析给出个性化调神方案。还有VR版“五行音乐疗愈舱”,戴上头盔就能在虚拟竹林里听角调式音乐疏肝解郁。最有趣的是“药食同源情绪餐”——比如玫瑰佛手茶解郁,百合莲子羹安神,让食疗变成“可食用的心理处方”。这也是中医生活化和生活中医化的一个突破口,传统智慧需要时尚表达。

  播出时间

  《1061运动新视野·心有灵犀》

  每周一16:00——17:00

编辑:王嘉

1001000000000000

分享

网络台APP下载

西安网APP下载

   电脑版 陕ICP备09025004号
      @2000-2025西安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