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媒体 西安门户
南泥湾调控壤中流改良盐碱地——关键技术在陕北有广阔应用前景
来源:群众新闻 时间:2025/03/31 09:38 阅读量:

  3月28日,延安市宝塔区南泥湾镇九龙泉沟,3台旋耕机正在稻田间“奔走”。伴随机器的轰鸣,沉寂了一个冬天的土地在旋耕机下破碎翻滚,准备迎接新一年的耕种。稻田两侧的灌排渠里,清流汩汩,宛如春天的足音。

  “陕北的好江南”正在苏醒。

  “南泥湾沟道壤中流充足,这既是沟道水源丰沛的主要原因,也是土地渍涝和盐碱化的根源。”陕西地建土地工程技术研究院院长孙增慧说,“经过反复测试、深入研究,我们发现了黄土高原沟道壤中流的存在,从而找到了‘唤醒’南泥湾的密钥。”

  壤中流是在土壤分层界面处形成的侧向流动的饱和水流。

  “南泥湾沟道的壤中流不仅分布范围广,还覆盖作物整个生育期。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南泥湾沟道因壤中流引起的土地渍涝及盐碱化而广种薄收,水稻种植面积从7000多亩缩减到300多亩。”孙增慧说。

  2013年,延安市启动治沟造地工作,以壤中流调控改良盐碱地关键技术为核心的改造工程在南泥湾落地。经过土地平整、水渠修复、生态治理,南泥湾水稻种植面积逐步恢复到2000多亩。

  如今,在九龙泉沟,纵向排水渠与横向截水沟有序分布。“我们在截水沟两侧安装闸门,涝时开闸,将截水沟的水引入排洪沟,降低田块地下水位;旱时关闸,利用壤中流侧渗,保持土壤墒情,农田灌溉率在75%以上。”陕西地建土地工程技术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张盼盼说。

  通过对壤中流的调控,南泥湾沟道中潜育型低产水稻土被改良为潴育型高产水稻土,粮食产量大幅增加。

  延安南泥湾(集团)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浪介绍,2024年,南泥湾水稻亩产超过400公斤,玉米亩产从改造前的350公斤提升到650公斤以上。随着空间水文状况的改善,南泥湾形成了沟道内旱田、水田和莲藕池套养鱼类的多元化生态农业。

  壤中流调控改良盐碱地关键技术已在延安示范推广50多万亩,今年1月被列入2025年陕西农业主推技术。

  黄土高原面积64万平方公里,长度500米以上的沟道约27万条,蕴藏着丰富的耕地后备资源和粮食生产潜力。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员上官周平认为,壤中流调控改良盐碱地关键技术在陕北地区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壤中流调控改良盐碱地关键技术解决了黄土高原面临的渍涝、盐碱化问题,通过提高水土资源利用率,建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确保了退耕还林‘退得下,还得上,不反弹,能致富’,对国家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顺利实施具有重要意义。”上官周平说。

  (群众新闻记者刘印)

编辑: 石彬

1003000000000000

分享

网络台APP下载

西安网APP下载

   电脑版 陕ICP备09025004号
      @2000-2025西安网 版权所有

您好呀,有什么可以帮您? 期待与您互动!

机器人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