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媒体 西安门户
心有灵犀 | 孩子的悲观性格是怎么形成的?
来源:西安网 时间:2025/04/15 11:30 阅读量:

  左起:张群英、晗冰

  据心理学家分析

  孩童的悲观性格来源包括

  基因

  父母的悲观

  来自父母、老师或长辈的悲观性批评

  以及对于掌控感和无助感的经验

  为什么会是这四个因素

  又该如何理解它们

  《1061运动新视野·心有灵犀》

  主持人晗冰

  邀请了

  陕西省心理咨询师协会

  中医心理专业委员会专家张群英

  为我们展开讲讲

  嘉宾张群英

  父母的情绪是如何影响孩子的?

  父母的情绪表现不同时,对孩子的影响不完全相同,具体包括:

  父母情绪激动时——孩子警觉性会相应提高。

  父母情绪表现轻微或剧烈——是孩子判断事情的信号,孩子就学习到今后对事情的看法。尤其是当父母因情绪向身边人做出解释时,长期的耳濡目染下,孩子学习到的不只是解释内容,还学习到了父母的普遍解释风格,并且渐渐内化。

  【解释风格】

  解释风格是指个体在解释生活中事件(尤其是消极事件)时所表现出的相对稳定的方式和倾向。它主要涉及三个维度:内部与外部、稳定与不稳定、全面与局部。

  内部与外部:这是指个体在解释事件时,是否将原因归结于自身还是外部因素。例如,考试成绩不理想,如果认为是自己没有努力学习,这是内部归因;如果觉得是试卷太难,这是外部归因。倾向于内部归因的人可能更愿意从自身找问题,但也可能因此过度自责;而倾向于外部归因的人可能更倾向于将责任推给外部环境,但有时也可能忽视自身可以改进的地方。

  稳定与不稳定:这涉及个体对事件原因稳定性的判断。比如,一个人在工作中遇到困难,如果认为是自己能力不足(稳定归因),可能会觉得很难改变现状;如果觉得是最近状态不佳(不稳定归因),就会认为通过调整状态可以解决问题。稳定归因可能让人更有恒心,但也可能导致消极情绪;不稳定归因则有助于保持乐观,但也可能让人缺乏深度反思。

  全面与局部:这是指个体在解释事件时,是否会将事件的影响泛化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一次社交失败,如果认为自己在所有场合都不擅长社交(全面归因),可能会对社交产生恐惧;如果觉得只是在那个特定场合没发挥好(局部归因),就更容易调整心态。全面归因可能导致过度泛化,影响自我认知;局部归因则有助于保持积极心态,避免过度否定自己。

  解释风格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行为有重要影响。积极的解释风格(如更多外部、不稳定、局部归因)有助于保持乐观心态,减少消极情绪,增强应对挫折的能力;而消极的解释风格(如更多内部、稳定、全面归因)可能导致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影响心理健康和行为表现。

  大人是如何影响孩子的?

  将自己的解释风格不经意强加于孩子身上的成人,并非仅是父母,教师与教练也有很大的影响力。当他们批评孩子时,不同的批评方式就会影响到孩子对世界的看法,孩子很快开始运用从他所敬仰的成人那里学到的某种解释风格,并用它来批评自己。例如面对成绩不好的学生时,批评女孩能力差,批评男生不用功。日后当女孩面对失败时会真的相信这种解释,会形成将失败视为永久性的解释风格。当男孩面对失败时,相信只要更努力、更专心就可以克服失败,并真的相信这种解释。

  重要经历的影响

  重要的经历是指对孩子来说,有一类事情,自己根本无法掌控,然后习得无助,逐渐养成悲观的思维模式。如:

  1.父母争吵、分居或离婚——孩子会较为悲观、甚至会患抑郁症。

  2.幼时遭受身体虐待——会有悲观的解释风格。

  3.父母去世——可能使乐观崩溃。

  4.青春期性爱被严厉拒绝——感到无助与失败。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一旦悲观出现,就会得到加强,并成为生活方式。

  《1061运动新视野·心有灵犀》

  播出时间每周一16:00——17:00

编辑:王嘉

1001000000000000

分享

网络台APP下载

西安网APP下载

   电脑版 陕ICP备09025004号
      @2000-2025西安网 版权所有

您好呀,有什么可以帮您? 期待与您互动!

机器人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