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哗啦啦……”水从管道喷涌而出,流向杨六七家的麦地。
年过60的杨六七第一次觉得流水声这么动听。“哗啦啦”的声音,抚慰了干渴的青苗,也抚慰了农人的焦躁。麦穗喝饱水,颗粒都饱满了起来。
今年普遍的旱情之下,杨六七家不仅给麦地浇上了水,还降低了成本。这多亏了村支书张志杰的“未雨绸缪”。
杨六七所在的三原县新兴镇岩尧村位于渭北旱塬,水资源本就匮乏。村里有两口灌溉井,因为降雨量少,原本400米的井水水位持续下降。
井水下降意味着抽水成本增加。从400米到450米,抽水浇一亩地的费用增加了近三成。不浇地,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庄稼枯死,大半年的心血化为乌有;抽水浇地,成本又“背不住”,弄不好还得赔钱。
张志杰清楚庄稼在农民心中的分量,也清楚农民的钱来之不易。“必须想办法,让大家有水浇地。”去年冬天,意识到旱情可能持续甚至加重,张志杰坐不住了。
在与岩尧村相距40多公里的铜川市耀州区,有一个可用于农业灌溉的高尔塬水库。张志杰想,如果能打通渠道,把高尔塬水库的水引过来,村民给庄稼灌溉就不用愁了。
张志杰的想法得到了村党支部的支持。于是,在寒冬天气,张志杰多次带着村干部前往高尔塬水库,前后花了一个多月,终于把这事“跑”了下来。水库管理站提供了部分资金支持,村党支部出资7000余元,修通并加固了年久失修的水渠。
事实证明,张志杰的担心并非杞人忧天。今年春天,全省大部分地区降水偏少、气温持续偏高、田间蒸发量大,旱情逐渐严峻。
寒冬里的奔波在春天开花结果。4月初,张志杰组织岩尧村从高尔塬水库引水灌溉。随着抽水机低沉而有力的轰鸣,高尔塬水库的水源源不断地被抽提过来,奔涌着穿过水渠,润泽岩尧村的广袤农田。
“这次灌溉持续了半个月左右。村干部昼夜轮流值班,安排出水桩有序放水。党员志愿者自发到田地里,疏通水道,加固土堤。”村民毕文学说。
毕文学种了12亩苹果,每年收入十几万元。他不敢想,如果缺水浇地,果树受灾枯死,一家人该怎么办。因为这次灌溉,岩尧村的旱情得到极大缓解,大部分庄稼没有受灾。作为村里主导产业的苹果,坐果率也较为可观。毕文学还算了个账,与之前抽井水浇地相比,从水库抽水一亩地还少了10元。
5月13日,记者来到岩尧村,村里正在组织今年第二次灌溉。被浇灌的麦田绿波起伏,苹果树枝叶舒展,幼果缀满枝头。
“最近,我们加修水泵,抢修水管、出水桩,扩大有效灌溉面积,尽最大努力守护百姓的希望田。”张志杰说。
张志杰打通的“生命动脉”,也给新兴镇10余个村庄带来“救命水”。岩尧村位于新兴镇东北,与高尔塬水库打通后,其余村庄5000多亩地也能从该水库引水灌溉,有效缓解了本次旱情对农作物的影响,降低了村民的经济损失。(记者刘居星)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