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县赵渡镇乐和村的麦田里,大型收割机在收割小麦(资料照片)。通讯员彭一鹏摄
作为陕西粮食生产核心区,渭南以占全省近五分之一的粮食产量担当着“陕西粮仓”的重任。
今年以来,面对持续性高温天气的严峻考验,农业大市渭南以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良制“五良”融合推进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夏粮总产保持基本稳定。
-科技硬支撑筑牢粮食根基
“‘渭麦19号’是渭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继‘渭麦9号’之后,又一个自主选育的旱地小麦新品种。今年,渭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孙镇试验站试种了30亩‘渭麦19号’,实收测产8.62亩,平均亩产达434.4公斤。这个成绩相当亮眼。”7月1日,渭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小麦首席专家张养利告诉记者。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近年来,渭南大力推动“种业振兴”行动,把培育推广小麦抗旱品种作为稳产夺丰收的重要举措。2021年6月,渭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首个自主选育的旱地小麦品种“渭麦9号”通过国家审定,成为渭南30年来首个国审旱地小麦品种。在今年持续性高温天气条件下,“渭麦9号”表现优异。截至目前,“渭麦9号”全国推广面积已突破180万亩。新品种“渭麦19号”正参加陕西省小麦品种审定生产试验,有望为旱作农业开辟新路径。
科技赋能不仅体现在品种突破,还贯穿于全生产周期。今年2月,渭南市农业农村局组织220个县级技术指导组的1100余名农技人员,开展“三贴近”技术服务大比武活动。
千余名农技人员“坐诊”田间地头“开良方”,以“三主”(主导产业、主推技术、主力机型)融合为抓手,以提高播种质量为突破口,集成推广“3335”技术模式,选用高产优质抗病品种,配套宽幅沟播、深松(翻)整地、一喷三防等高产技术,充分挖掘大面积单产提升潜力。
据统计,渭南共建立小麦“三主融合”示范展示田94万亩,以“伟隆169”“西农511”“渭麦9号”等为主的小麦良种覆盖率超96%,小麦宽幅沟播精量播种面积超280万亩。
-大面积提单产夯实生产底盘
今年,渭南夏粮产量为何能保持基本稳定?答案来自渭南市农业农村局的一组数据:全市小麦面积共计440.7万亩,水浇地达317万亩。“以水补旱”举措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干旱对小麦单产的影响,保障夏粮总体产量的基本稳定。
在蒲城县荆姚镇新城村,盐碱地“变身”示范田。曾经的贫瘠之地,经过农田排水(碱)恢复保护工程等建设,有效解决了土地盐碱化问题。今年,该村小麦亩产突破700公斤。
6月29日,大荔县上帅农业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轩海旺在计算小麦收益。
轩海旺种了2000多亩小麦,基本集中在黄河滩。“今年,小麦亩产746.09公斤,远高于去年的600多公斤。”谈起增产的秘诀,轩海旺说,“主要是水肥跟上了。”
依靠北斗导航种地,利用手机监测苗情、无人机精量播撒……随着大量新型农业机械、科技成果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渭南小麦生产实现了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
今年“三夏”期间,渭南共投入联合收割机、拖拉机、旋耕机、秸秆粉碎还田机等各类农机具9万余台(套),单日抢收小麦峰值达52.7万亩,小麦机收率达99.5%。
-机制新探索激活系统动能
保障粮食安全非一人一地之责,也非一朝一夕之功。
近年来,渭南贯彻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将粮食种植面积和粮食产量纳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指标,出台《2025年渭南市粮食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实施方案》,全面实施“百镇千村”提单产行动,打造8个专家包联的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万亩片”、21个“吨粮镇”,23个“吨粮村”和94万亩“三主融合”展示田,示范带动492万亩粮食作物实现大面积单产提升。
在品种布局上,渭南各县(市、区)严格执行《渭南市2025年粮食主导品种布局指导意见》,坚决杜绝水旱品种跨区域种植,确保了全市小麦良种覆盖率超96%,玉米良种实现全覆盖,为机械化作业和标准化生产奠定基础。
如今,农业社会化服务成为破解“谁来种地”难题的一把“金钥匙”。2021年,渭南临渭区绿盛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被列为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组织,其“五化协同”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实现了粮食耕、种、管、收的全程托管。
截至目前,渭南共有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4391家,农业专业化合作社7443家,家庭农场3571家。
从实验室到试验田,从制度创新到服务升级……渭南正以“五良”融合为笔,在关中平原上书写着粮食安全的新篇章。( 群众新闻记者 耿杨洋 梁少飞 通讯员 王宪辉 姜晓 )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