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岁对很多人来说都是含饴弄孙、乐享天伦的年纪,但苏维涛的七十岁,却是被日复一日的琐碎与沉重填满。年逾九旬的老母亲卧病在床已有多年,妻子因脑梗后遗症失去了自理能力,儿子离异后为了生计在外务工,两个正在上大学的孙辈,学费、生活费全靠他精打细算地筹措,家庭的重担压得他几乎喘不过气来。
转机出现在2023年,村里的老年幸福院新增助餐功能,“周到老饭桌”不仅解决了母亲和妻子的吃饭问题,连苏维涛自己也能吃上一口现成的。更让他暖心的是,市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将87岁的母亲列为帮扶对象。志愿者每周上门做一次清洁,医护人员定期来测血压、查药品,叮嘱用药注意事项。这样的贴心服务,像一双有力的手,帮他撑起了快压垮的家。
这样的温暖,正在更多农村特困老人身边发生。“老有所依爱心呵护”——把爱送给农村特困老人活动,是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坚持多年的品牌项目。他们聚焦农村失能、半失能、失独、独居等最需要帮助的老人,本着“缺什么就重点帮什么”的原则,从多方面关怀帮扶对象,包括组织志愿者上门清洁、协调医护人员诊疗、开展助餐助浴服务等。今年,市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计划在全市九个涉农区县(开发区)开展活动,惠及8000人次特困老人,目前已完成70%。越来越多像苏维涛母亲这样的老人,正被这份关怀紧紧托住。
据了解,西安市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成立于1995年,是经陕西省民政厅批准设立的非营利性公益慈善组织。三十年来,基金会始终坚守“为政府养老工作拾遗补阙,给生活困难老人雪中送炭”的使命,在五届理事会的接力耕耘下,不断深耕老龄公益事业,相关工作获得社会广泛认可,曾获评全国敬老助老先进单位。如今,这份植根于古城西安的银发关怀,已如涓涓细流融入城市发展血脉,成为西安养老服务体系中温暖而坚实的一环。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身体机能逐渐衰退,弯腰剪脚趾甲这一看似简单的日常小事,却成为横亘在他们面前的一道难关。僵硬的关节如同锈蚀的零件,每一次弯腰都伴随着酸痛与卡顿。老花镜下的指甲边缘总显得模糊不清,稍不留意就可能剪伤皮肉。对于老人们而言,简单的剪脚趾甲,成了需要鼓足勇气、反复尝试的“艰巨任务”,不仅是身体的负担,更成了心理上的困扰。
“关爱老人,从脚做起”不是一句口号。市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召集专业足部护理团队,他们带着消毒好的剪甲刀、药膏和泡脚桶,走进社区活动室、养老院,遇到行动不便的老人,就拎着工具包上门。检查足部有没有干裂、处理嵌在肉里的指甲、把磨脚的老茧修平整……这些细致的护理,不仅让老人走路不疼了,更让他们心里暖烘烘的。这些年,他们的脚印遍布全市上百个社区、养老院,免费修脚超万次,每一次弯腰服务,都是在为老人的晚年生活“减负”。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在西安这片充满温度的土地上,市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用三十年的坚守给出了答案,养老从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把老人的“吃饭难”记在心上,把“剪趾甲”这样的小事抓在手上,把“雪中送炭”的承诺化作一次次上门探访、一遍遍健康检查。正是这份看得见、摸得着的关怀,让苏维涛这样的家庭少了愁容,让刘玉荣们能笑着散步,让越来越多老年人的晚年,不仅“老有所养”,更“养得有尊严、过得有质量”。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