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十二岁的小讲解员李梓禾向游客讲述革命历史。
“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老一辈革命家就是在这里运筹帷幄,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8月23日,12岁的小讲解员李梓禾站在延安市枣园革命旧址毛泽东旧居前,用清脆的童声向参观的游客讲述革命历史。
阳光透过老梨树的枝叶,在青砖地面上洒下跃动的光斑。小讲解员神情专注,胸前的红领巾格外醒目。这样的场景,在延安市各个革命旧址日复一日地上演。
1992年,延安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小学组建成立延安精神红领巾讲解团。30多年来,一批又一批少先队员利用节假日和课余时间,活跃在延安革命纪念馆、枣园革命旧址、宝塔山景区等地,为游客义务讲解红色历史。他们用真挚的童声和青春的视角,讲述那段厚重的革命历史。这个红领巾讲解团已成为延安精神传承中一道动人的风景。
今年8月,延安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小学延安精神红领巾讲解团被授予全国“新时代好少年”荣誉称号,成为全国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标杆。
在延安革命纪念馆,13岁的吉雨桐已坚持义务讲解3年。她对馆内文物如数家珍:“每一件革命文物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有一次,吉雨桐在讲述“陕北窑洞战友情”时,一位八旬老人紧紧握住她的手说:“娃娃讲得好,我们不能忘记老一辈革命者的功绩!”
这句话让她深刻体会到,讲解的意义不仅是传承历史,还是心灵的对话和精神的接力。
13岁的雷斯木家住延安革命纪念馆附近,从小听父辈讲述红色故事长大。“爸爸常给我讲马文瑞闹革命的故事,我们学校也叫‘马文瑞红军小学’。这让我感到历史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发生在身边可触可感的故事。”红色文化浸润着他的成长,也促使他主动加入讲解团。“每次讲解,我都觉得自己是在为传播延安精神贡献力量。”雷斯木说。
在驻延某部军营旁长大的吴梓灏每天都能听到部队训练的口号声。“爸爸说,他们是人民的子弟兵,用行动传承着延安精神。”吴梓灏说,他在父亲的鼓励下加入讲解团,以“小军人”的姿态讲述革命故事,弘扬延安精神。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宝塔山下,小讲解员高梓涵声情并茂地吟诵,为游客诠释宝塔作为革命象征的深远意义。“爷爷是一位老党员,常给我讲南泥湾开荒、张思德烧炭的往事。这些故事就像一粒粒种子,从小在我心里生根发芽。”高梓涵说,“讲解,是让这些红色的种子开出更灿烂的花。”
延安精神的宣讲从圣地走向全国。
2002年,在延安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小学支持和组织下,一批优秀的小讲解员组成“延安精神小小宣讲团”,走出延安,奔赴北京、上海、深圳、香港、澳门等地开展宣讲。他们走进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在“延安精神永放光芒”大型展览中担任讲解员;通过演、唱等多种形式,为各地观众生动再现那段峥嵘岁月。孩子们的声音虽稚嫩,却饱含深情,让延安精神跨越时空,触动人心。
荣誉背后,是孩子们不懈的努力和真实的成长过程。
初为讲解员时,李梓禾面对游客常常紧张,甚至忘词。一次,几位参观的老人问起毛主席在枣园的生活细节,她因知识储备不足而窘迫。一位曾担任过主持人的老奶奶善意地提醒她:“要做一名优秀的讲解员,不能光背稿子,更要理解历史、储备知识。”
这句话点醒了李梓禾。从那以后,她开始大量查阅史料、拓展知识。如今,她已能从容应对各种提问。今年7月,李梓禾获得延安市红领巾讲解员讲解技能展示活动第一名;8月26日,她到西安参加全省讲解技能展示活动,获得第二名。
“3年的讲解经历,提升了我的表达能力,更让我懂得什么是责任,什么是传承。”李梓禾说。
据统计,1992年成立以来,延安精神红领巾讲解团已累计培养3000余名小讲解员,完成义务讲解万余场,覆盖听众超150万人次。“革命旧址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孩子们在这里汲取历史营养,也在实践中传播延安精神、赓续红色血脉。他们以行动书写红色文化的青春续章,用童声把延安精神传向四面八方。”延安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小学大队辅导员冯晶说。
从最初的稚嫩羞涩到如今的自信从容,红领巾讲解团小讲解员的身影始终活跃在延安各个革命旧址。他们讲述的是历史,更是信仰的火种;他们展示的是知识,更是精神的传承。(群众新闻记者郑斐文/图)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