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互联网大会首次把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放在西安,没人觉得意外。
就像你听说上海要开金融峰会、深圳要办电子展一样。陕西的手里,攥着老祖宗留下的王炸底牌。
但这回,“老陕”不只想守业,还想“上市”。
文化底牌:不是用来压箱底的
陕西人这些年越来越明白一件事:老祖宗留下的,不只是黄土和陵冢,更是能循环开发、持续增值的“文化资产”。
如果你去过碑林、见过兵马俑,站在陕西历史博物馆里望过鎏金铜蚕,就会明白:这不是观光资源,这是“现金流”。
问题是,怎么把“流量”变成“留量”、把参观变成“参股”?
陕西的做法是:用数字技术,把文化“上链”。
从兵马俑一号坑的毫米级三维重建,到西安城墙全域数字化建模的“数字方舱”;从青铜器纹饰的高清还原,到壁画的AI修复与虚拟复原……他们不是在简单存档,而是在做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化资产证券化”预备动作。
一旦遗产变成数据,数据就能变成体验、变成产品、变成可交易、可传播、可迭代的数字内容。
而这,正是“文化强省”不愿说透却全力奔赴的终局:我们要的不仅是“文物保护”,更是“文化控股”。
数字经济:陕西要算另一本账
陕西的经济发展肯定不能单论GDP。
除了能源、制造、农业“稳硬兼顾”的基本盘外,陕西还想再要一样东西:韧性。
当一座省份既能挖煤采油、又能“挖文化采流量”,它就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能源大省,而是“数实融合的新型经济综合体”。
所以你看,这次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放在西安,根本不是“开个会”。那是搭台子:请全球顶尖的互联网公司、数字化机构、文保专家,来看货、来看技术、来看市场。
你谷歌要来?欢迎。
你腾讯有方案?坐下聊。
你欧洲有修复经验?我们秦俑需要。
所以,陕西的思路非常清晰:
用数字化“保护”遗产,这是底线;
用数字化“激活”文旅,这是中线;
用数字化“创造”产业,这才是高线。
当“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靠一场沉浸式剧本杀带火一座城;当《帝国密码——秦始皇陵》用XR技术让年轻人排队“买票进陵墓”……这些都不算偶然,更挡不住文化类经营主体的顺势而为。
诚然,文化,一旦插上数字的翅膀,就不再是门票经济,而是IP经济。
这本账,陕西算得比谁都清楚。
赳赳老秦:出潼关,出西域,出海洋
“秦人”从不甘心只做一个内陆省份。
从张骞出使西域开始,这片土地的角色就从来都是“联通”,陆上丝绸之路如此,今天的“数字丝绸之路”亦复如是。
所以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表面看是技术会议,实则是陕西布局国际文化贸易的关键落子。
它要做的,是三类输出:
首先是标准输出:推动中国在文化遗产数字化领域的话语权;
其次是模式输出:把“陕西方案”,比如数字方舱、智慧遗址管理等卖向“一带一路”;
最后是内容输出:要让兵马俑虚拟修复过程变成“全球网课”,让唐代壁画数字展走进纽约、巴黎、东京等时尚前端。
你说这是文化自信?
不对,这是“文化变现的高级形态”。
陕西似乎并不爱“讲概念”。
它沉默地挖呀、扫呀、建呀、存呀……然后某一天,你突然发现:
它已经建成中国最大的文化遗产数字资产库之一。
那个时候你再回想2025年这场会:
那不是一场论坛,那是一声“上市鸣锣”。
敲响的是文化陕西,走向数字世界的开始。
最后,题外一句:
一个多月前,陕西刚刚出台了“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省级顶格文件,秦人“集活”,“让文化成为硬通货,让历史成为新基建。”
老陕不语,只是悄悄IPO。(孙壹璨)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