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和生态安全屏障。我市也不断向社会公众传递生态保护责任,增强市民对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的认知,让“当好生态卫士,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成为共识。
在秦岭西安段,我市各沿山区县秦岭保护局工作人员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到辖区农家乐、饭店等经营场所,向经营户普及野生动植物保护法律法规,并要求他们做到不捕杀、不交易、不食用野生动物。同时网格员通过无人机对辖区的森林、地貌、建筑等进行空中巡查。
同时,越来越多的科技手段也加入到了秦岭生态保护中。鄠邑区构建起天、空、地立体监管网络;小王涧国有生态林场将遥感监测技术与林业工作融合,全面提升工作效率及数据精度;今年7月份,周至国有厚畛子生态实验林场引进了4G红外监测相机投入野生动物监测,相继监测到金丝猴、羚牛、小麂等多种野生动物。
随着秦岭生态保护力度的加大,公众对秦岭野生动植物的保护意识也逐渐增强。目前,生活在周至保护区里的金丝猴种群数量已达24群近2000只,大熊猫数量也增长到50只左右,并且再次发现棕色大熊猫的影像资料。今年9月27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7次会议中,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更是全票通过,成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一员,这也是秦岭北麓第一家“世界人与生物圈网络”成员,标志着保护区在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卓越实践获得了国际最高级别的认可。
秦岭陕西段森林覆盖面积已达82%,陆生脊椎野生动物分布580多种、种子植物3800多种。最新监测数据显示,秦岭生态环境总体稳中向好、持续改善。省发改委与省气象局联合发布的《秦岭生态气候公报(2024年度)》结果表明:秦岭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优良等级区域面积占比达99.4%,较上年提升0.1个百分点;植被覆盖度达90.91%;年水源涵养量为318.4毫米。生态美的背后,既有秦岭生态卫士们常年穿梭、精心呵护山水草木的努力,也离不开“智慧管山”的科技力量。在展现秦岭生态之美的同时,我市营造的“人人知秦岭、人人爱秦岭、人人护秦岭”的浓厚氛围,不仅传递了生态保护责任,还进一步增强了市民对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的认知,让“当好生态卫士,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成为共识,让秦岭美景永驻、青山常在、绿水长流成为中华儿女的共同责任与共同使命。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