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指引下,在《陕西省推进“人工智能+教育”行动计划》《西安市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专项行动方案》双重驱动下,西安航天基地以“数智赋能、创新引领”为核心理念,全面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通过优化环境、统筹课程、强化师资、丰富实践四大举措,夯实人工智能教育根基,架设分层递进、螺旋上升的育人阶梯,为区域教育数字化转型注入了强大动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关键支撑。
一、智慧环境:全域覆盖,构建教育新生态

航天基地坚持全域推进智慧教育战略,积极打造特色教学空间,协同推进软硬件设施提升,系统化构建起全域智慧教育新生态,2021年获批陕西省首批智慧教育示范区。
在基础设施方面,航天基地高标准建设公办学校,实现网络全覆盖、多媒体教室全覆盖,各中小学上线人工智能辅助教学评价分析系统。学校智慧云屏接入DeepSeek、豆包等主流AI模型,为师生提供智能化、个性化的教学服务。
在特色空间建设方面,航天基地整合区域内现有资源,对人工智能实验室、机器人实验室、STEAM实验室等学习空间进行提升改造,为学生提供沉浸式、互动式的实践环境。目前,航天基地已创建省市级中小学智慧校园示范校8所、智慧幼儿园试点2所、市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示范校3所、市“5G+智慧教育”试点学校4所、数字化教科研实验学校4所,航天城第一小学获评“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实验校”“中国STEM教育2029创新行动计划领航学校”,形成了“点—线—面”立体化智慧教育生态。
二、课程统筹:分层递进,点亮智慧新灯塔

航天基地按照“全区整体推进、分年级稳步实施”的工作思路,将人工智能教育纳入校本课程实施方案,构建与信息科技有机衔接的课程体系,今年秋季学期,在三年级和七年级探索开设4节人工智能课程,每学年不少于8个课时,推动知识、技能、思维与价值观的融合培育。小学阶段聚焦体验式课程设置,通过趣味活动、游戏化学习等方式,重在启蒙学生人工智能思维;初中阶段重点开设认知类课程,强化知识应用能力,引导学生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
三、师者先行:赋能成长,培育教育新力量

教师是人工智能教育落地的关键。航天基地创新实施“AI种子教师”培养计划,遴选39名骨干教师,聚焦“智能备课、课堂教学、学生评价”等六大场景,构建“AI业务培训—课例开发—直播展示—资源沉淀”四阶培育链,开展13期网络公开课,打造39节优秀课例集锦,让全区教师可以随时学、随处学,形成“1节种子课—N校实践”辐射网络。
云端平台促进优质资源的全域流转与共享。航天基地依托“航天云课堂”数字化教研平台,成功举办13期系列活动,来自31所学校的名师团队精心打磨并推出涵盖中小学及幼儿阶段的精品课程121节。通过“同课异构”的精彩呈现及“现场教学+网络直播”的双线并行模式,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云端共享、全域覆盖”。活动期间,线上超6万人次同步学习,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与带动作用。近日,航天基地以“践行‘三师课堂’新路径 构建空间学习共同体”为主题的云教研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开展,通过教师、小先生、AI智能师三方协同,构建了素养导向的新型课堂生态。
以赛促用激发人工智能应用创新活力。近日,航天基地启动教育教学人工智能应用能力大赛。以“AI赋能教育,素养驱动未来”为主题,按照“学习培训、校级初赛、区级复赛、交流展示”四个阶段有序推进,进一步扩大示范辐射效应,释放创新实践的持久动能。
四、实践赋能:创新驱动,绽放素养新光彩

在学生培养方面,航天基地推动人工智能赋能个性化学习。航天城第一中学“未来教室”通过全学科、全过程采集教与学数据,为教师精准教学、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科学参考;航天城第二中学借助智慧教育平台,通过数据分析生成学生学习诊断报告,实现精准辅导。
航天基地各学校举办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成果发布会等活动,师生运用AI工具将美术馆搬上云端、设计密铺图案,展现了从“学知识”到“创知识”的转变。此外,航天基地各学校还开设编程、机器人等科技社团,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航天城第一中学学子闪耀世界机器人大会青少年机器人设计与信息素养大赛、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系列竞赛(CSP/NOIP)等权威赛事。
未来,航天基地将持续深化推进人工智能教育,为培养时代新人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航天智慧”和“航天方案”,推动区域教育数字化转型与高质量发展,为构建“人机协同、智慧共生”的教育新生态注入强劲动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智慧教育的阳光下茁壮成长。(西安航天基地教育局供稿/图)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