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位于浐灞国际港的爱菊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内,一场以“家风扬正气・唐诗传美德”为主题的故事分享会,如同和煦的春风,拂过在场每一位听众的心田。
这是西安市全国文明家庭故事分享会系列活动的首场,红色家风的坚守、崇德向善的温情与唐诗的韵味交织,让百余位现场观众沉浸式感受文明的力量。
诗承古韵家传新风
“家风如春雨,润物细无声;唐诗似明珠,千古永流传。”唐诗是刻进西安人血脉的文化基因,家风是融入日常生活的精神底色。全国文明家庭故事分享会巧妙地将二者结合,以诗引德,以德传家。

“我们不仅是在分享家庭故事,更是在进行一次与城市文明传承的深度对话。”市委文明办工作人员表示,“西安作为千年古都,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我们选取‘唐诗’这一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与‘家风’建设相结合,就是希望用最古典的韵味,讲述最现代的家风故事,让文明创建更接地气、更具人文气息。”
据介绍,近年来西安市持续推进文明家庭创建工作,成效显著。在今年召开的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西安市郝世玲、丁艳利、翟雪璞、甄陵、聂志宽等5个家庭获得第三届全国文明家庭荣誉称号,全月秋、徐立平、石志光、肖佳蔚、杨彩霞等5个家庭经复查确认继续保留全国文明家庭荣誉称号。目前,西安市已有10户家庭荣获“全国文明家庭”这一崇高荣誉。分享会系列活动,正是要让这些“文明之花”从荣誉榜上走入百姓中间,绽放其引领风尚的独特芬芳。
家风传承润物无声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的豪情,引出了第一位分享者——全国文明家庭代表石志光老人。
他带来故事《三代人的“红色三件宝贝”》,讲述了一家人64年如一日,自费租片、骑着三轮车走遍西安及周边地区义务放映红色电影的故事。从青丝到白发,从一个人到带动一家人,这份坚守,源于坚定的信仰。

“听了石爷爷的故事,我才真正理解了什么叫‘坚守’。”来自西安理工大学的志愿者张庆感慨道,“以前总觉得‘红色家风’是个宏大的词,今天从石爷爷一家身上,我看到了它具体的样子。”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笔下细腻的春雨,恰如其分地引出了第二位分享者——全国文明家庭代表、税务工作者翟雪璞。她的分享《崇德向善厚养家风》,展现了另一种家风模样。

在二十年的税务工作中,翟雪璞始终坚守“忠诚”的标尺,精准执行政策,热情服务纳税人。更难能可贵的是,她将这份职业责任感延伸到了家庭和社会。“我们家的周末,经常是在各种志愿服务活动中度过的。”在她看来,家风并非刻板的说教,而是“身教胜于言传”的日常行动,是生活中对真善美的选择。
听众刘英是一位小学教师,她对此深有共鸣:“翟老师的故事让我特别有感触。家风教育真的就像‘春雨’,不需要轰轰烈烈,而是在点滴细节中潜移默化。比如诚实守信、乐于助人,父母怎么做,孩子就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这种‘润物无声’的教育,才是最持久、最有效的。”
家国情怀天涯比邻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的诗句,将大家的视野从“小家”引向了“大家”。爱菊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宣讲员夏怡,深情讲述了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爱菊集团董事长贾合义带领企业践行家国情怀的故事《一个名字一碗面,一群人的坚守》。

从守护西安市民的“一碗面”“一袋米”,到响应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远赴哈萨克斯坦建立粮油种植加工基地,爱菊集团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担当,融入企业发展的血脉。
从事外贸工作的杨俊峰听后说,“道德模范贾合义和爱菊集团的故事,让我读懂了家风的深层内涵:家庭教育从来不是孤立的‘私事’,而是涵养家国情怀的重要根基。当家风中浸润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追求,当个人理想、家庭责任与国家发展同频同向,这份家风便超越了方寸之家的边界,升华为心系家国、勇担使命的精神品格,迸发出助力国家发展的强大能量。”
分享环节后,气氛热烈的“诗韵互动”将活动推向高潮。“诗词对对碰”“诗韵家风接龙”引得观众踊跃参与。在“诗韵家书”环节,现场的男女老少纷纷拿起笔,在精美的书签上,写下对家人的深情寄语。
据了解,“家风扬正气唐诗传美德”西安市全国文明家庭故事分享会还将陆续走进校园、机关、乡村,让文明家庭的榜样力量如蒲公英的种子,播撒在古城的每一个角落,浸润万千家庭。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