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18时18分,随着上行X8611次、下行87030次列车在西安东站普速场正线顺利交会通过,标志着由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建设,中铁二十二局、中铁一局等单位参与施工的西北地区特大型铁路综合交通枢纽——西安东站普速场正线顺利开通。据了解,此次线路的开通,不仅实现了西康铁路正线接入西安东站普速场的顺利拨接,更为西安东站建设按下“加速键”。
利用天窗期攻坚四电系统筑牢开通根基
11月18日下午,在西安东站的施工现场,距离地面五六米高的位置,有一百多名工人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高空作业。记者了解到,这些“四电”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接触网导线调整。而这项施工工作量巨大,对细致度要求极高,直接影响到列车的运行。

“作为线路开通的关键工序之一,‘四电’系统要为列车运行提供可靠安全的供电、信号及通信保障服务,施工精度要求高,调校测试严苛。开通前,我们利用9个施工‘天窗’期事先完成了普速场接触网承导线架设、信号电缆敷设、信号联锁插入试验、电源倒接等准备工作,对开通方案进行了反复会审,并制定了专项应急预案,为线路的顺利开通创造了条件。”中铁一局电务公司西安东站“四电”工程项目负责人赖祥月说。
据了解,西安东站位于西安市高铁东城中央商务办公核心区,是集高铁、普铁、地铁、公交于一体的特大型综合交通枢纽,车场总规模13台27线,其中西渝高速场5台9线,西武高速场4台8线,西康普速场4台10线,预留城际场。此次开通的正是西康普速场正线线路。
西康铁路是我国华北、西北地区进渝入川、连接大西南的干线铁路,每天客、货运列车开行密集。同时,西康铁路线路横贯西安东站整个站场,给施工带来诸多挑战。为了在不影响西康铁路安全运营的情况下推进西安东站建设,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西安站改扩建工程指挥部科学制定方案,组织各参建单位采用“立体交叉”协同作战模式,仅用10天便完成5.1公里站线铺轨、11组道岔安装等关键任务,为线路开通打下了坚实基础。
“此次施工要在270分钟‘天窗点’内完成‘四电’系统的拆除、接入、调试及开通任务,将原有西康铁路便线从南北两侧接入新建西安东站普速场正线22道和23道,标志着西安东站西康铁路普速场正线正式开通,为后续西渝、西武高铁场的接入开通创造了条件。”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西安站改扩建指挥部副指挥长张浩说。
立体交叉协同作战500人奋战封锁施工
为确保西安东站普速场正线施工顺利推进,中铁二十二局项目团队提前完成西康线正线及道岔预铺工作。
本次封锁拨接施工分南北两段4个龙口同步推进。施工中还同步拆除纺织城站北咽喉岔区,开通改建西康线正线及西安东站南北咽喉岔区,分四个阶段有序实施,工作量相当于平时的6倍,任务艰巨且规模宏大。
“在今天的Ⅱ级施工中,我们的项目团队投入30余台套大中型机械设备、500多人次作业力量,全程严把质量关,确保此次拨接顺利完成。”中铁二十二局西安东站项目总工程师张元帅说。
数智化技术赋能破解复杂施工难题
当日13时30分,随着封锁停电命令下达,中铁一局600余名施工及配合人员分成57个作业小组,穿插在纺织城站(含)至引镇区段17公里场线南北上下行4个接触网龙口及65处信号点位上,快速完成6.88条公里接触网悬挂调整、6.9条公里既有接触网拆除及轨道电路调试、道岔试验、信号机标调及全站联锁试验等关键环节,确保信号联锁系统平稳换装。

记者了解到,在西安东站建设过程中还充分融入了数智化技术,以提高施工效率、保证施工安全及实体质量。
“我们将数智化转型、绿色化施工、创新化应用贯穿工程全周期,研发并应用‘四电’工程电子沙盘、BIM接口管理平台,成功破解了工程现场复杂接口条件下的快速对接响应和远程信息化管理难题,为西安东站建设提供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科技支撑。”中铁一局电务公司副总经理、总经济师王敏说。
全链条安全管控筑牢工程质量防线
同时,在建设过程中,相关项目团队严格落实安全责任制,通过系统开展施工人员安全教育培训,推行“穿透式”管理、双重预防机制、领导带班等举措,筑牢安全防线。
技术团队制定施工方案示意图、施工作业流程计划图、安全关键卡控表,重点管控施工准备、过程监控、线路开通检查三大关键环节,对邻近既有线施工、机械作业、路材路料机具管理等实施全天候把控。同时制定防触电、防高处坠落等12项应急预案,加大安全隐患排查整改力度,借助“来车预警”系统等“智管云”平台开展智慧防控,为工程建设筑牢安全屏障。
西安东站作为西北地区特大型铁路综合交通枢纽,车站建筑总规模为39.4万平方米,其中站房10万平方米,整体建筑气势恢宏,寓意“秦山渭水、丝路长安”。屋面采用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菱形形态,展现了“八百里秦川”的恢宏气势。立面运用灵动弧线造型,勾勒出丝绸飘动的飞舞之势,寓意西安东站将成为“一带一路”上的新地标。建成投用后,西安东站旅客年发送量预计将达到3650万人次,极大缓解西安铁路枢纽客流压力,对提升西安在全国铁路网中的区位作用,支撑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建设,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助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