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媒体 西安门户
陕西大力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战略思考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5/11/19 16:24 阅读量:

  -国声智库课题组

  当前,人工智能正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深刻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与竞争格局。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国发〔2025〕11号)高瞻远瞩地指出,要推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各行业各领域广泛深度融合,加快形成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新形态,并设定了到2027年、2030年和2035年的“三步走”战略目标。这不仅是一项技术部署,更是关乎国家未来竞争力的重大国策。

  陕西省作为我国重要的科教高地和制造业基地,拥有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顶尖高校,以及人工智能、航空航天、高端装备等雄厚的产业基础。面对国家战略的召唤,陕西省发展改革委于2025年11月印发《陕西省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陕西方案》),明确提出围绕制造、能源、文旅等重点领域,打造典型场景,建设西安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这标志着陕西的“人工智能+”行动已从顶层设计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战略对标与基础审视:陕西“人工智能+”行动的坚实起点

  陕西省的《陕西方案》与国务院文件精神高度契合,同时又充分体现了地方特色,为行动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战略方向与国家部署精准对齐。《陕西方案》严格遵循了国务院文件提出的“科技、产业、消费、民生、治理”等重点行动框架。国务院文件强调“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陕西方案》则具体化为“人工智能+制造、能源、农业、文旅”等,紧密结合了陕西的34条工业重点产业链和8条农业、文旅重点产业链。国务院要求“人工智能+民生福祉”,《陕西方案》则细化为教育、医疗健康、就业等具体场景,体现了从宏观战略到微观落地的精准传导。这种高度的对齐确保了陕西的行动始终在国家战略的轨道上运行,能够有效承接国家资源与政策支持。

  资源禀赋与产业特色充分彰显。《陕西方案》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其鲜明的“陕西烙印”。它没有面面俱到,而是聚焦于陕西最具优势的领域:一是科教优势转化:方案明确提出“加快布局人工智能陕西实验室”,旨在将丰富的科教资源转化为创新源头。针对航空航天、新材料等优势学科,推动技术协同创新,目标明确。二是特色产业赋能:方案将能源化工定位为重要战场,提出建设“智能化煤矿、智慧油气井”,并特别强调“加快榆林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智能化建设”,直指陕西的能源大省定位。在农业领域,围绕苹果、猕猴桃、奶山羊等特色产业,打造“秦农大脑”和“苏武”智慧养羊等大模型,极具地方辨识度。三是文旅深度融合:依托陕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方案提出开发“博观”等大模型,建设数字孪生场馆,旨在用AI技术让沉睡的文化遗产“活起来”,开辟文旅产业新赛道。

  实施框架与支撑体系系统完备。《陕西方案》构建了“重点行动+基础支撑+组织实施”的完整闭环。在部署了各领域应用后,专门用第五部分“增强基础支撑能力”,从算力、数据、模型、安全四个方面提供了保障措施,如融入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建立数据授权运营机制、发展行业大模型等。同时,第六部分明确了由省发改委牵头、各部门协同的推进机制,确保了责任落实和资源统筹。这种系统性的设计,避免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碎片化问题,为行动的可持续性提供了制度保障。

  挑战与机遇并存:陕西“人工智能+”行动的深化空间

  尽管起点坚实,但在从“规划图”走向“实景图”的过程中,陕西仍需正视并破解一系列共性及个性挑战。

  “研”强“产”弱: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有待畅通。陕西高校和科研院所云集,科研实力雄厚,但长期以来存在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不高的问题。人工智能领域同样面临此挑战。实验室里的前沿算法、先进模型,如何高效嫁接到企业的产线上,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是核心痛点。

  数据孤岛:数据要素的价值释放仍受制约。数据是人工智能的“燃料”。然而,数据分散在政府、企业、高校等不同主体手中,标准不一。例如,能源、交通、医疗等关键行业数据,因其敏感性和商业价值,难以实现有效共享与融合。如何建立一套既能保障安全与隐私,又能促进数据合规流通的机制,是释放数据要素价值的关键所在。

  人才结构:高端人才与产业工匠的“双短缺”。陕西不缺AI领域的理论研究者,但既懂AI技术又懂特定行业(如能源、农业、文物)的复合型人才,以及能够将AI模型部署、运维、优化的应用型“数字工匠”相对短缺。如何构建一个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到职业教育的全链条人才培养体系,特别是如何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仍需更具吸引力的政策组合拳。

  区域均衡:关中领先与陕北陕南的“数字鸿沟”。如何推动“人工智能+”的服务和应用向陕北、陕南延伸,助力当地特色农业、能源化工、生态保护等产业升级,避免“数字鸿沟”演变为“发展鸿沟”,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下的重要课题。

  战略思考:推动陕西“人工智能+”行动走深走实

  面对“人工智能+”国家战略机遇,陕西依托雄厚科教资源与完备工业体系,亟需破解研产脱节、数据沉睡、人才错配等深层瓶颈。从产业融合、数据激活、人才雁阵、治理创新四维度,系统擘画AI赋能陕西高质量发展的走深走实之策。

  产业融合深化:从“场景牵引”到“链主生态”。一是推行“链主出题、AI企业答题、政府搭台”模式。由省工信厅牵头,遴选航空、能源、高端装备等若干条关键产业链的“链主”企业(如西飞、陕煤、西电),由它们发布真实的、高价值的行业难题“榜单”。然后,组织全国乃至全球的AI企业、高校团队“揭榜挂帅”。政府提供部分研发补贴、数据沙盒环境和应用场景支持。这种模式确保了AI应用从诞生第一天起就与产业需求紧密贴合,解决了“研产脱节”问题。二是建设“陕西工业智能体应用商店”。由政府或行业组织或行业协会指导,打造一个开放、中立的“工业智能体应用商店”。鼓励开发者将用于质量检测、故障预测、能耗优化等场景的成熟AI模型封装成标准化的“智能体”产品,供广大中小企业低成本、低门槛地订阅使用。这不仅能快速提升全省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还能催生一个全新的AI应用服务产业。

  数据要素激活:从“数据供给”到“秦数交易”。一是试点“数据信托”与“算力券”制度。针对公共数据和敏感商业数据,可探索建立“数据信托”机制。数据所有者(如政府、医院)将数据委托给专业的、受监管的信托机构,由信托机构在确保隐私和安全的前提下,对数据进行脱敏、加工,并授权给经过审核的AI企业用于模型训练,收益按约定分成。同时,面向中小企业和高校科研团队,发放“算力券”,可用于抵扣在国家超算西安中心等平台的算力使用费用,降低创新门槛。二是打造“能源数据平台”与“文旅数据专区”。依托榆林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设立“能源数据平台”,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探索打通煤矿、电网、化工企业之间的数据壁垒,训练行业领先的能源大模型,提升全链条的智能化水平。同样,可以整合全省文旅资源,打造“文旅数据专区”,为“博观”等大模型提供更丰富、更高质量的训练数据,抢占AI+文旅的制高点。

  人才雁阵构建:从“引才”到“育才、用才”的全链条重塑。一是实施“产业教授”与“AI工匠”双聘计划。设立“产业教授”岗位,鼓励华为、阿里等在陕科技企业的资深AI专家,以及陕汽、隆基等本土龙头企业的一线技术骨干,到西安交大、西工大等高校兼职授课,将产业前沿问题带入课堂。同时,在职业院校大力推广“AI工匠”培养计划,与龙头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定向培养能够操作、维护智能产线的应用型人才,并给予职称评定、薪酬待遇上的倾斜。二是设立“人工智能+X”跨学科微专业。打破学院壁垒,由教育厅指导,高校联合开设“人工智能+航空航天”、“人工智能+文物保护”、“人工智能+旱区农业”等跨学科微专业。学生修完即可获得认证,培养既懂AI又懂行业背景的“π型人才”,精准匹配陕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

  治理模式创新:从“示范应用”到“标准输出”。一是构建“一网统管”的秦岭生态智能保护体系。整合林业、水利、自然资源、气象等多部门数据,利用AI视觉识别、卫星遥感、物联网感知技术,构建一个覆盖秦岭全域的“空天地海一体化”智能监测预警平台。实现对乱搭乱建、火情火灾、物种入侵、水土流失等风险的实时发现、智能研判和自动派单处置,打造全国生态治理智能化的“陕西样板”。二是设立“自动驾驶政策沙盒”与“AI伦理审查专家机制”。依托西咸新区智能驾驶试点,设立“政策沙盒”,在特定区域内允许企业测试更前沿的自动驾驶技术,并配套提供包容审慎的监管政策。同时,由技术专家、法律专家、伦理学者和公众代表形成的“AI伦理审查专家机制”,可对重大AI应用项目进行前置伦理风险评估,确保技术发展“向善而行”,为全国AI治理体系建设贡献陕西智慧。

编辑:黄坤

1001000000000000

分享

网络台APP下载

西安网APP下载

   电脑版 陕ICP备09025004号
      @2000-2025西安网 版权所有